动态对比:上汽大众ID.4 X遇上自主品牌旗舰SUV广汽埃安Aion LX

汽车网评

18.7万阅读

2021-08-17

作者/编辑:欧克西

在上一篇的静态对比中,我们对上汽大众ID.4 X和广汽埃安Aion LX的设计、内饰以及空间上有了足够深入的了解,而驾驶方面的表现则集中在本文中。

上汽大众ID.4 X Pro极智长续航版动力参数:

最大马力204PS;

最大功率150kW;

最大扭矩310N·m。

本次用于对比的上汽大众ID.4 X并不是最高功率版本的四驱车型,从账面参数来看,ID.4 X极智长续航版本的动力水平接近于大众燃油车型的2.0T高功率发动机输出。在实际体验中,上汽大众ID.4 X的加速性能较为同水平的燃油动力系统迅捷了不少,而这也是纯电动车型相较于燃油车型的优势,即便账面数据参数相差不远,但因为纯电动车型的起步就是动力峰值,所以在驾驶时的每一个阶段性加速都十分果断。尤其是在高速驾驶的过程中,几乎在任何时速下踩下电门动力的响应都十分迅速,没有动力衰减以及涡轮迟滞的过程,使得上汽大众ID.4 X在高速驾驶的状态下再加速也能畅快地驰骋。

上汽大众ID.4 X的用于三种驾驶模式和一个自定义模式的可选项,其中运动和舒适模式的差异最大,运动模式下动力响应更快,但动力回收的力度也最强。舒适模式是最推荐的模式,收电门之后动力回收几乎察觉不到非常顺畅,同时动力响应也完全够用是最佳状态,经济模式和舒适模式相比就是加速时电门的脚感更重。

在动能回收方面,上汽大众ID.4 X没有单独的调节能量回收等级选项,要想感受能量回收带来的“拖曳感”,除了运动模式和经济模式,还能将挡位设置到B挡。不过B挡模式下的能量回收等级不算厉害,加速还是能保持平顺,另外B挡减速也算快,要想实现单踏板模式需要车主们预判好刹车距离。

得益于大众纯电动MEB平台的特点,上汽大众ID.4 X拥有更低的重心、更好的载荷分布。前后配重比达到了50:50的理想状态,提高起步及加速性能、制动性能以及车辆过弯时的操控性能和速度极限。此外,在底盘动态方面,上汽大众ID.4 X在日常过减速带时对冲击的化解比较到位,对于破碎路面的颠簸过滤得也比较彻底,悬架回弹十分干脆,不会让车身产生持续的余震。

虽然面对冲击力较大的震动时,后排会有较明显的弹跳反馈,但是对乘客的影响不会很大。另外平顺的动力输出加上五连杆后独立悬挂,能使得乘客降低以往电动车所产生的“眩晕感”。

广汽埃安Aion LX 80D MAX版动力参数:

最大马力408PS;

最大功率300kW;

最大扭矩700N·m。

顶配版本的广汽埃安AION LX有着“巨兽”般的驾驶表现,得益于前后双电机的搭载,使得这款中型纯电动SUV驾驭着最快3.9S的百公里加速能力。但在驾驶过程中,广汽埃安Aion LX的踏板调校以及动力响应速度都很线性,初段设定的并不是很灵敏,这保证了日常驾驶的舒适性,动力可以做到呼之则来,电门开合度最多一半就足够日常驾驶所需了。

在广汽埃安Aion LX的驾驶模式中,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分别为Sport、Normal、ECO模式,对应着不同的动力输出、扭矩以及能量回收力度。使用SPORT模式,加速来到最大值,但同时能耗也高,超车爽一下还是不错的,经常使用就免了。降一档来到Normal模式,此时它的性能损失不多,在城市里游走依旧轻松自如,跑高速也足够爽快,适合日常使用大部分场景。不过ECO模式落差一下子明显了很多,电门前半程比较“虚无”响应慵懒,适合放慢节奏游走,驾驶感受,也从迅猛的“纯电巨兽”,变成“慵懒的河马”。

至于动能回收力度更强的I-Pedal单踏板模式,其加速踏板灵敏度则大大地降低,且能量回收水平设定极高,松开加速踏板拖拽感很强,跟踩刹车类似。只用电门一个踏板就能控制车辆,比较适合习惯使用电动车动能回收功能的朋友,一般人较难适应。

在悬挂底盘方面,广汽埃安Aion LX 的调教偏向于舒适,但和同级燃油车的“软糯”和“开船感”却又另有不同。稳健的底盘支撑感是驾驶广汽埃安Aion LX 在高速转入闸道中给到小编最明显的感受,细节处底盘悬挂过滤震动能力同样出色,没有刻意为了抑制车身侧倾,而加强“车与人的交流”。当经过细碎颠簸路面时,悬挂变“温柔”了,传递到车内的冲击感被极大地柔化掉,这种“柔韧”的底盘能有效提升高级感,又不会让你觉得支撑乏力。

汽车网评:传统燃油车企的完美转型,下一次碰撞的赛道在于“智能化”

以上,是小编对两款车型在驾驶方面的对比测评,从目前两款车型的表现来看,虽然因为售价和定位的差异,造成两款车型进行了一场“不公平”的对比,但无论是上汽大众ID.4 X还是广汽埃安Aion LX都在电气化领域做到了不愧于自身定位的产品力,可以说这两个传统燃油车企已经在电气化领域有了自己的成绩,且不分高下。

但这仅是新能源车型发展的上半场,“智能化”才是新能源发展的下半场。就国内而言,华为化身“供应商”,为国内车企品牌提供适配的车机芯片以及推动智能驾驶的研发,而海外还有苹果公司“虎视眈眈”,互联网基因给这些“跨界大厂”在芯片、算法、人工智能等方面建立起传统车企难以逾越优势。对于驾驶而言,传统燃油车企有着多年的积累,但从新势力品牌的表现来看,这份底蕴未必就牢不可破。

当广汽埃安和上汽大众完成了产品电动化的转型之后,如何着手“智能化”的转型?下一次对比中又是否旗鼓相当?我们可以怀抱着疑问,等待广汽埃安和上汽大众再次交出一份“满分答卷”。

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,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。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,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。对于网站原创作品,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,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,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。(admin@qcwp.c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