极氪001的悄悄涨价,是钱的问题还是诚信问题?

汽车网评

17.6万阅读

2021-06-24

作者/编辑:文在寅

作为一个企业,其销售的车辆进行涨价,编者认为无可厚非,毕竟干这事的车企不在少数,其中特斯拉所售车辆价格经常有上下波动,消费者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。但为什么极氪001的这次涨价会引发这么激烈的讨论呢?

契约精神为主要矛盾点

极氪001发布会上明确表示,在2021年7月31日前下定锁单的用户可以享受5000元抵2万元的优惠,两款入门车型WE版本的最后成交价格均为26.6万元,高配车型YOU版本的最后成交价格为34.5万元。

但就在6月15日,有网友在极氪微信订车小程序发现,WE版车型价格突然变成了28.4万,涨价1.8万元;YOU版车型价格则保持不变。关于WE版本涨价1.8万元,有网友猜测为2022年补贴金额。

就在被曝出涨价的隔天,官方微博便已经给出解释,这并非是涨价,而是因为无法确定2022年具体补贴金额,所以这个价格是没有扣除补贴的产品净价。最终的成交价格,还是会减去国家补贴的金额。

解释站不住脚?

对于极氪官方的解释,也有网友提出疑问,2022年补贴政策,早在2020年就已经出炉,以极氪的集团背景来说,这种“失误”属实不该。

因为早在2020年4月23日,财政部、工信部、科技部、发改委发布《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》,明确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。

根据2020-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规定,在上一年基础上分别退坡10%、20%、30%,且2020年保持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等技术指标不作调整。另外要求新能源乘用车补贴前售价须在30万元以下(含30万元),“换电模式”车辆不受此规定。所以补贴政策应该是早已明了的事,为何极氪会犯如此“低级失误”呢?

产能不足预计不足

极氪的这个“低级失误”,其实是对于消费者的热情预计有误。从4月份开启预定开始,经过两个月时间之后,在6月15日极氪官方发布公告称:即日起不再接受用户的购车意向金。也就是说今年的极氪001已经卖完了,要想买要等到明年了。

估计极氪也没想到还没到7月31日,极氪001的订单已经排产到明年。那么当交付时间推延到明年后,补贴的价格当然会有所不同,根据政策,2022年在2021年补贴的基础上退坡30%,也就是18000元的补贴要减掉5400元,也就是补贴金额为12600元。那么从6月15日到7月31日定车的用户,其下定后的实际购车费用为27.14万元,涨价5400元;8月1日后的用户定车的实际购车费用为28.64万元。

所以这次“涨价”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,所以也引得消费者的不满。极氪对于产能的预计和消费者的热情预计不足,导致了此次违背“契约精神”的事件出现。

应该如何解决?

极氪此次的违背“契约精神”是否触犯法律,这个交给专业人士探讨。而作为消费者,早就下定且今年内就能交付的“吃瓜”为主,而在6月15日之后下定的当然是希望价格不要上涨,因为在下定时是奔着26.6万元的价格去的,后面付尾款的时候将要给出更多的钱,当然会心里难受。

其实出现类似的情况,大多数企业都会选择自认倒霉,为了“契约精神”而企业补这部分的钱。此前理想和蔚来也曾遇过类似问题,补贴金额企业承担的做法也受到消费者的好评。但作为一个企业,极氪想要赚钱也无可厚非,关键在于这个问题选择哪个答案而已。

犹豫就会败北?

极氪的故事告诉消费者“犹豫就会败北”,犹豫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没下大定的,不仅是等待时间增加,还得加钱。但要知道,消费者犹豫还是情有可原,譬如只有PPT未能试车,又或者车辆交付要到10月才开始,并且820A芯片也让人想看清具体车辆情况。

事实上,极氪在开启预定时没有4S店,只能等其直营店的建立,或许在部分商城能看到展车,但摆放的日期也有限,在此情况下让消费者给钱确实有难度。并且在商城的展览区域中,其工作人员也并不清楚何时有实车可试。

此外,极氪001采用的车机芯片是高通骁龙820A Prem芯片,这个芯片在目前手机中已经是落后好几代了,所以也有消费者对其运算力存疑。并且极氪官方在沟通会上曾表示,明年还会推出搭载骁龙8155P芯片的版本,据理解8155P芯片相比820A的提高了三倍运算能力。虽然购买了820A芯片的车型可以进行升级,但是否付费升级,价格多少?官方并没有给出解答,所以消费者需要参详一番也情有可原。

对于820A芯片的运算能力也多说一点,极氪001的车机在商城的展车中可以亲自感受,根据编者同事给出的感受是:“在打开地图软件和第三方软件的时候,确实是有点卡”。到底是否适配问题也尚未清楚,希望在量产时能有更好的表现。

汽车网评:极氪还能做得更好

极氪的“爆单”是消费者对其信任的体现,因为车辆尚未量产,只有PPT的情况下定车的确实是“真爱”了。如今事情已经发生了,而极氪方面似乎是没有别的动作。大局已定之下,回归到车辆涨价有是否能有更好的处理方案呢?编者认为是有的,譬如采用更加委婉的方式通知用户,又或者企业承担这个差价。

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,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。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,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。对于网站原创作品,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,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,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。(admin@qcwp.c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