竞逐2016:豪车三剑客相爱相杀奥迪艰难卫冕

搜狐汽车

9586阅读

2017-01-16

  编者按|“失其鹿,天下共逐之。”2016年,中国车市重返高速增长,而车企间的竞争与追逐,却愈发激烈与胶着。自主品牌收复失地,德日美韩分庭抗礼,豪华车企重排座次,新兴力量异军突起……眼底纷纷,都是从“竞”字起笔;未来茫茫,则又在“逐”字落脚。竞争、逐势,是汽车行业不变的主题,且看汽车咖啡馆年终盘点策划为您娓娓道来。此为竞逐2016系列策划第7篇:豪车三剑客相爱相杀 奥迪艰难卫冕。

  (文/搜狐汽车 李欢欢)随着2016年落下帷幕,豪华车三巨头完成了又一轮较量。奥迪以3.73%的微增态势艰难卫冕。宝马与奔驰以两位数增幅紧随其后,其中,奔驰势头最强,同比去年大幅增长26.6%,令奥迪倍感压力。宝马、奔驰持续深化本土化战略,奥迪先发优势渐渐消弭,不得不另觅合作伙伴“铤而走险”。2017年三位剑客如何拼杀,排名是否会发生变化,时间将给出最好的答案。

  三巨头差距缩小 战局胶着

  近日,奥迪、宝马、奔驰相继公布了2016年销量情况。其中,奥迪在华销量为58.9万辆,同比增长3.73%,占据中国豪华车市场近30%份额,成为当之无愧的霸主。宝马则以51.6万辆位居第二(包含MINI品牌),同时,这也是宝马在华销量首次突破50万辆。奔驰尽管依然未能改写第三名的命运,但其26.6%的高增长态势令外界普遍看好。

  有趣的是,虽然势头很猛,奔驰却表现的非常低调。底特律时间1月8日,奔驰在北美车展前夕宣布去年销量成绩,并未透露具体销量数字,只宣布2016年在华销量增长26.6%。根据官方发布的消息,2015年奔驰在华累计销售37.35万辆,按照26.6%增速计算,2016年奔驰在华销量为47.28万辆。

  对比三者之间的销量差距,奥迪领先宝马7.3万辆,奔驰与宝马相差只有4.32万辆。2015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是10.7万辆、9.05万辆。经过宝马与奔驰一年的不懈努力,他们与奥迪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。这也意味着国内豪华车市场第一梯队的内部竞争十分激烈。

  成功可以复制

  对于宝马与奔驰的紧追不舍,奥迪全球CEO鲁伯特·施泰德认为对手只是在复制过去的自己,“我们并不觉得在中国市场销量下滑是奥迪自己导致的。奔驰的成功与其国产化有关,比如GLC和新C级,但是奥迪在三四年前便做到了这些。”

  这话虽然听上去颇不谦逊,却又不无道理。奥迪凭借先入为主的优势,塑造了A6、A4等标杆车型。尤其是A6,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称霸C级车市场,2000年1月1日,国产奥迪A6正式上市,备受追捧,据统计,这一代车型累计销售超过20万辆。然而两位“后辈”复制奥迪的成功经验,不断深化本土化战略,宝马5系、3系、奔驰E级、C级、GLA、GLC相继国产,不断与奥迪抢夺市场份额。曾经供不应求的奥迪A6已经风光不再,2016年宝马5系销量15.5万辆,超过了奥迪A6(2016年销售13.79万辆)。

  A6从辉煌到被赶超,就像奥迪在华发展的一个缩影。先发优势已失,后进者不断追赶,下面的路该怎么走?这或许是每一个冠军心头难以挥去的困惑。

  奥迪剑走偏锋

  2017年,ABB三家都制定了详细的新车发布计划。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、梅赛德斯-奔驰汽车集团销售与市场营销执行副总裁Britta Seeger表示,未来奔驰的小型车家族将从5款增加至8款。

  目前的5款小型车包括奔驰A级、B级、GLA级、CLA级、CLAShooting Brake。按照规划,奔驰将推出一款全新入门级轿车奔驰“Z级”,与奥迪A1和宝马MINI竞争。此外,奔驰将于今年发布一款全新跨界SUV--GLB,这款新车定位介于GLA与GLC之间,基于全新的MFA2平台打造,上市后将与宝马X2奥迪Q2展开竞争。

  宝马2017年新能源汽车销售目标为10万辆。为实现该目标,宝马将推出X1和X3的插电混合动力版本。宝马还将推出全新1系运动轿车,全新5系Li。其中全新1系是专门为中国市场打造的紧凑级豪华轿车,宝马全球战略车型5系则将加长轴距后引入中国。

  2017年奥迪也将不断引入新的产品,奥迪Q7 e-tron、A6L e-tron两款插电混合动力车型,A3也将迎来中期改款,此外,还有A5、A4 Avant、奥迪TT RS等车型。

  除了新车计划,奥迪还作了一项颇为大胆的尝试,即在中国发展新的合作伙伴--上汽。成立上汽奥迪,奥迪将成为国内第一个拥有双品牌的豪华车企。一方面,奥迪可以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,得到更丰厚的利润回报,另一方面,豪华品牌的品质、调性、品牌形象该如何保证统一,却是一个难题。不过,在奥迪眼中,显然更笃信利大于弊。

  2017年已然将历史带入新的篇章,ABB三巨头或布局小型车市场、或深耕优势领域、或剑走偏锋探索新路途,一场新的战役已经打响。

本站未标注原创的资讯均转载于互联网,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。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,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。对于网站原创作品,版权归作者和本站所有,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自于汽车网评,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工作人员。(admin@qcwp.com)